为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强省,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大力推进“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着力强核心、补短板、提价值,聚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培育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中有升,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0%左右,亩均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创新型经济形态加快形成,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成为主要特征,制造业竞争实力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到2035年,基本实现制造业现代化,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强省。
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着眼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重构,建设全球重要的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网络安全、超高清视频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航空航天、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新一代轨道交通、清洁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引领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优质白酒、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绿色食品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集群,以及全国重要的以钒钛、稀土、光伏、特种电子材料、石墨烯等为主导的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高分子化工等为重点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医疗防护、抢险救援装备等应急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应急物资生产及储备基地。布局前沿科技及产业化运用,培育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精准医疗、前沿新材料、卫星互联网、氢燃料电池、智能网联汽车、高端农业装备等未来产业集群。
(四)实施产业链填缺补短工程。编制重点领域产业链全景图,引进落地一批、推进实施一批、投产达效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集中力量强链补链延链。推进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大技术更迭、工艺优化、装备升级投资,提升全产业链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开展产业链联动协作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配套、产学研用协作、上下游企业共生的产业生态格局。
(五)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编制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清单,落实国家软件重大工程,推广运用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技术。加快制造业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核能及核技术应用、航空航天等项目。
三、培育优质制造业企业
(六)培育“头部”企业。开展“百亿强企”“千亿跨越”大集团大企业提升行动,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制度,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升行动。
(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聚焦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融通模式,营造良好生态。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型载体建设,构建“龙头企业+孵化”的共生共赢生态。出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八)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不见面审批”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对外商投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隐性壁垒。建立健全统一的企业维权服务平台,落实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对制造业重大项目试行环评预审,实施环评豁免管理一批、承诺审批一批、加快推进一批“三个一批”管理。
四、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
(九)深化川渝制造业协同。支持成都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成都东部新区、宜宾三江新区等省级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成德眉资制造业一体化发展。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产业协作,南翼地区联动聚集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建设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基地)。
(十)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市(州)布局一批以先进制造业生态圈为牵引的产业功能区,提升制造业特色化、集群化水平。推动市(州)间通道、产业、平台、服务共建共享,联动建设重大制造业项目,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把制造业打造成县域经济重要支撑。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
(十一)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实施“5+1”重点特色园区三年发展计划,支持创建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高标准建设国际(地区)合作园区。制定实施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推进产业园区智能化、循环化改造,开展园区“亩均论英雄”评价。
五、强化制造业科技创新支撑
机器人公司 机器人应用 智能医疗 物联网 机器人排名 机器人企业 教育机器人 机器人开发 独角兽 消毒机器人品牌 消毒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