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概述:
研究背景及目标:分析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行业发展提供建议。
分析边界:定义了研究的技术范围、核心权利人及相关产品、专利数据等。
二、人形机器人产业与技术概况:
产业发展情况:描述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结构及其变化。
上游:
本体结构:包括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和制造。
伺服驱动器:提供机器人运动所需的动力和控制。
智能感知:涉及机器视觉、触觉感知、语音语义等感知技术。
驱动控制:包括电动驱动、液压驱动、气动等驱动方式。
支撑环境:提供机器人运行所需的软件和硬件环境。
中游:
产品集成商:负责将上游的零部件和系统整合成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品。
下游:
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可能的应用领域,如商业服务、科学研究、教育展示等。
这个产业链结构体现了人形机器人从设计、研发、生产到最终应用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对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三、政策环境:分析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支持。
四、技术发展情况:概述了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
1、技术萌芽阶段(2000年以前):
在这个阶段,人形机器人技术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专利申请量较少,主要来自日本。
2、缓慢发展阶段(2000年-2014年):
专利年申请量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以日本专利为主,其次是美国、韩国以及欧洲专利。
在这个阶段后期,中国作为新的布局者入场,专利申请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3、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2017年):
专利年申请量相比之前有明显增长,主要是由于中国众多新申请人涌入该技术领域,使得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呈爆发式增长。
美国专利、欧洲专利和PCT申请也同步呈现增长。
4、稳定发展阶段(2018年以来):
人形机器人相关技术年均申请量维持高位增长,2019年达到峰值,2020年开始趋于稳定。
在此期间,中国专利申请量仍然最多,美国专利位居第二,日本、欧洲、韩国专利申请分别在各自申请区间内维持平稳状态,美国、PCT申请保持持续增长。
这四个阶段反映了人形机器人技术从最初的概念设计到逐渐成熟,再到商业化应用的演变过程。
五、商业化应用难点:讨论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面临的挑战。
1、伺服驱动器技术门槛高:
人形机器人需要体积小、重量轻、大扭矩、高精度的伺服驱动器来保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安全、顺畅地工作。这些技术要求使得伺服驱动器的研发和生产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
2、技术难度大且集合度高:
人形机器人是机械设计、运动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综合体现。将这些前沿科技与工程技术、核心算法等高度集合的产品,对企业的技术整合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3、难以适应多场景需求:
人形机器人想要在各领域中落地都需要投入大量研发时间和成本,企业研发出的人形机器人难以与多个场景匹配,这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的广泛性。
4、生产成本高:
人形机器人需要多个部件、高性能硬件等做支撑,如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只需要使用六到七个关节,人形机器人需使用几十个关节以满足灵活行走的要求,因此生产成本高昂。
这些挑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定位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来克服,以促进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六、专利分析:
地域布局分析:包括专利申请趋势、技术生命周期、专利申请集中度等。
技术布局分析:分析了技术构成、技术功效矩阵、专利申请趋势等。
专利申请人分析:包括申请人类型、主要申请人排名、专利活跃度等。
重点产品专利布局分析:对特定产品如Walker X、Atlas、Digit、Optimus、CyberOne的专利布局进行了详细分析。
七、结论和建议:
技术当前发展阶段及趋势:指出技术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本体结构、智能感知、运动控制是热点。
地域分布情况:分析了中国、欧美、日本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
主要申请人情况:讨论了老牌申请人和新兴申请人的活跃度和技术布局。
人形机器人标准发展建议:提出了建立相关标准以促进行业发展的建议。
报告通过对全球人形机器人专利数据的分析,提供了对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产业布局、市场趋势和未来方向的深入见解。
附件:2023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技术范围、核心权利人及相关产品、专利数据
智能服务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