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展望2060(2024年版)》是由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编写的一份关于中国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趋势分析:
经济产业:中国经济在波动中前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源消费提质稳量,增速逐步走低。
社会人口:总人口开启负增长模式,城镇化和老龄化推动能源消费电气化、智能化转变。
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围绕可再生替代、电气化替代、清洁化利用展开,关键矿产资源和CCUS碳汇是重要支撑。
政策导向:政策系统性、协同性、一致性、可持续性加强,保障能源安全基础上推动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
转型情景:能源三角近期向安全一极倾斜,远期回归协调平衡格局,存在协调发展、安全挑战、绿色紧迫三大可能性路径。
总体展望:
一次能源消费:预计2030~2035年间达峰,峰值约62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比约30%。
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活动相关碳排放预计在“十五五”期间达峰,峰值约101亿吨。
终端能源消费:预计“十五五”后期达峰,电、氢融合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具体能源分析:
煤炭:消费进入峰值平台期,2025年前后达峰,2060年降至3.8亿吨。
石油:消费在疫后恢复增长,预计“十五五”中期达峰,2060年降至2.8亿吨。
天然气:消费稳步增长,2040年前后达峰,峰值为6100亿立方米。
非化石能源:供给高速增长,2045年前突破30亿吨标煤,成为能源消费主体。
氢能:
氢能供应方面,化石能源制氢低碳转型和电解水制氢规模化扩张是产业发展主线。
氢能需求方面,应用场景趋于多元化,2060年消费总量增至8580万吨。
终端部门能源消费:
交通部门:电动化是实现交通用能及碳排放量尽早达峰的主要路径。
工业部门:大宗工业品需求先后达峰,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建筑部门:电气化进程提速,推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于2035年和2028年前后达峰。
探讨与建议:
提出能源转型将随产业转型进入减速调整新阶段,探索能源转型最优路径的窗口期正在收窄。
强调科技引领促进能源转型,包括更新完善能源统计核算体系、细化完善碳排放统计管理体系等。
报告还包含了详细的数据表、能流图、碳流图等附录内容,以及对能源预测模型的说明,以及对碳排放测算的详细说明。报告强调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不作保证,并对因信赖报告内容产生的损失、费用等损害不承担责任。
附件:中国能源展望2060(2024年版)-中国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
辽政办发〔2022〕34号;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6133万吨标准煤;全口径发电装机达到900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3093亿千瓦时;能耗下降13.5个百分点
定政发字〔2022〕3号;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7.5%,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为32万吨标准煤,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下达指标
能源消费总量低速稳态增长, 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压减,分别完成省分解下达任务,电力装机总 量大幅提升,全社会用电量实现稳步增长,煤炭消费比重持续下降
济政办字〔2022〕25号;,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规模达到7000亿元,循环经济产业产值力争达到百亿元,基本构建起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川经信环资〔2022〕114号;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重点行业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 0%;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5%;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纵深推进
渝府办发〔2022〕48号;煤炭供应保障能力达到50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65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620亿千瓦时,成品油供应能力达到1050万吨
沪经信节〔2022〕167号;推进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工业和通信业重点用能启动单位能源审计工作;年综合能耗2000~5000吨标准煤规上企业启动节能诊断工作
赣府字〔2022〕31号;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力争达到14.5%;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72%
桂发改新能〔2022〕602号;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到61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1260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600万吨标准煤
云政发〔2022〕34号;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以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等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5.16万吨,0.33万吨,1.28万吨,0.83万吨
黔能源发〔2022〕7号;形成现代化煤炭智能绿色开发利用体系;支撑油气安全保障供应;保障电力安全高效发展;推进新能源科技创新发展;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闽政办〔2022〕30号;福建省能源消费结构为煤炭48.2%,石油18.2%,天然气6.2%,非化石27.4%;省用电量3300~3436亿千瓦时 人均生活用电1650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