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应急保障
5.1 资金准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应对气象灾害的资金保障,一旦发生气象灾害,要及时安排和拨付应急救灾资金,确保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5.2 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根据职责做好气象灾害抢险应急物资的储备,完善调运机制。
5.3 应急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协助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联络、信息传递、灾情调查、灾害报告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5.4 发布系统
气象部门应建立和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社会媒体、电信运营企业等建立快速发布机制;社会媒体、电信运营企业等要按有关要求及时播报和转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5 灾害普查
气象部门依托基层人民政府建立以社区、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5.6 预警知识宣传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应组织做好预警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灾减灾与自救互救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附件:关于印发《宜宾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试行)》的通知
信府〔2022〕4号;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涵盖危化企业,人员密集场所等多个重点行业,10家非煤矿山,51家加油站,2家一般化工厂录入风险点危险源管理系统
晋政办〔2022〕21号;建成1个急救中心,4个急救分中心,12个急救站,配备46辆监护型救护车,28套车载急救设备,4套急救站急救设备,急救体系不断完善
诸政办发〔2022〕34号;新建诸暨市人民医院暨南分院,传染病收治能力达到3.0床/万人以上;核酸检测能力达到单管24万管,全科医生达到5.0名/万人以上
昆政办〔2022〕39号;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对应响应分级为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Ⅳ级响应,坚持防大震,救大灾的底线思维
邯政字〔2022〕18号;健全领导指挥体制;完善应急管理责任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机制;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昆政办〔2022〕41号; 防灾减灾救灾政策规范逐步建立;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日趋完善;防灾减灾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升
陇政办发〔2022〕68号;以全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揽,以各县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38个市本级专项应急预案为基础,应急预案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淮应急〔2022〕32号;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气象监测精密度达到88.75%,公众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达到9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临政办字〔2022〕90号;通过书面方式向上级市场监管和卫生健康部门报告疫苗安全事件信息,紧急情况下可通过电话方式报告,初报,续报,终报,核报
凉府发〔2022〕9号;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应急管理部门综合行政执法装备达标率达到100%,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设定了13项主要指标,设定了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7个方面任务
设定了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深化应急管理法治建设,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提升应急信息支撑能力,凝聚公共安全应急合力等7个方面34项主要任务
芜应急〔2022〕57号;应急管理体系趋于健全;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应急救援水平显著提高;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共建共治共享基本实现
安政〔2022〕10号;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全面加强;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大幅增强;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肇府函〔2022〕117号;七大工程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地实现,包括补短板工程,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智慧应急信息化建设工程,固根基工程,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2022〕16号;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生物实验室建设,搭建区域内“1+N”公共卫生应急专业实验室网络
应急管理基础能力持续提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完善各类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达标率95%以上
韶府〔2022〕12号;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管理干部专业培训率达到100%;灾害事故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年均每十万人受灾控制在15000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