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到2035年,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防灾减灾水平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一)健全领导指挥体制。建立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按照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后方指挥与现场指挥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市、县、乡应急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
(二)完善应急管理责任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压实党委政府责任,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
(三)完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制定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加强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同联动。健全区域协同机制,完善毗邻区域在重特大关联事故灾害信息共享、应急物资共用、应急救援力量增援调度等方面的区域协同联动制度,加强毗邻区域重大风险的联防联控。
(四)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机制。坚持“综合协调、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区域协同、多方参与”的原则,加强自然灾害风险会商工作。健全市级涉灾部门、县级政府、专家团队等多方参与的会商平台,定期汇总分析各有关部门灾害防治意见,加强多方参与会商和多源监测预警信息的综合研判,为减灾救灾决策提供辅助支撑。
(五)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舆情监测,拓宽舆情监测途径,加强舆情专家库和网评员队伍建设,将市委网信办舆情专家成员纳入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专家库,每年定期开展网评员业务培训,确保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并进行有效引导。
(六)完善恢复重建机制。贯彻落实查灾核灾工作规程,认真做好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统计、核实和评估,为恢复重建提供依据,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合力,确保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热等公共设施以及学校和医院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修复。引导银行贷款、对口支援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等参与灾后恢复重建,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
机器人公司 机器人应用 智能医疗 物联网 机器人排名 机器人企业 教育机器人 机器人开发 独角兽 消毒机器人品牌 消毒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