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仿人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多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
• 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等高校或研究机构也相继开展仿人机器人的研究。
• 国防科大起步较早,2000年研制“先行者”,2003年研发Blackman,身高1.55m,重63.5kg,共36个自由度,最快步行速度
可以达到1km/h,在机器人转弯、不平整地面上行走等方面研究深入。
• 2002年,清华研制THBIP-I机器人,高1.7m,重130kg,能够实现稳定步行、上下台阶;
• 2022年,北理工推出汇童“BHR-1”,首次实现无外接电缆独立行走;2005年BHR-2突破稳定行走、复杂运动规划等关节技术。
国内已推出多款机器人,在“仿人”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 2017年北理工研制BHR-6实现国际首创的摔倒保护、翻滚、行走、奔跑、跳跃等模态运动及转换功能,摔倒后可重新站立。
• 浙江大学研制“悟空“,开展以打乒乓球为例的环境感知与全身协调作业研究,实现仿人机器人打乒乓球的演示验证。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仿人机器人已实现行走、作业等功能,并报名参加2013年DARPA机器人挑战赛。
• 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仿人机器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动力学建模、运动规划、系统集成、双足步行平衡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
仿人机器人代表作:Asimo Valkyrie Toro WALK-MAN Atlas2015 Atlas2016 Hydra Kengoro NimbRo-OP2 Talos HRP-5P Digit
液压驱动力量大爆发力强;电机驱动最传统结构简单应用广;电机驱动+柔性软件提升能量储存循环能力;气动驱动质量轻价格低,但控制精度不高
中电机驱动最为传统,技术进步迭代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液压驱动难度高,成本昂贵,机器人运动性能最优秀;气动驱动性能介于液压和电机之间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36.6万台,比上年增长68%;服务机器人产量921.4万台,比上年增长47%;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数据的获取,标注到形成真正合适的数据仍占据AI解决方案的大部分资金与时间成本;大量的智能算力需求以及网络等技术设施的建设也还不够完善
AI是元宇宙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与其他新兴技 术的融合或将产生更多AI应用的可能性;AI将在传统行业转型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落地场景
整合重复度较高的场景形成标准化的产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完成部分定制化的需求,形成AI规模化;集中精力深耕垂直领域直接切入最终用户承担传统行业业务
疫情的反复爆发催生了多领域对无人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力及劳动力的旺盛需求,整个机器人产业呈现健康走势,2025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接近千亿
配送机器人多采用轮式结构对固有的斜坡,台阶,草坪等复杂地形或狭窄路面无法通过;对于用餐高峰期时道路的通过性人机交互能力加剧了机器人移动与通过性能的复杂性
老年陪伴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家庭或养老院环境中具有自主导航和 避障功能;儿童教育陪伴机器人赛道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包括教育娱乐和陪伴等
受新冠疫情的防疫需求带动,商用清洁机器人的市场需求愈发旺盛,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5年将达到27.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39.3%
价格高核心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数据传输高延时大容量数据传输存储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不足关键技术缺位导致人机交互体验差高; 隐私安全和数据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