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卡扣力信号分析
在工业上,一般分为三种主要的卡扣类型,即悬臂式卡扣组件、环形卡扣组件和扭转式卡扣组件。它们影响零件设计和卡扣机构,所有类型都是相似的,因为它们基于其中一个柔性部件和第二个高刚度的部件,后者允许将两个部件插入并锁定在一起[1]。这两个部分相互推动,导致柔性部件发生偏转,直到施加的力超过一定限度,从而导致两个部件断裂。它们的区别在于锁定机构的形状和产生不同力特征的材料特性。悬臂和环形两种卡扣组件类型卡扣(图1)在成功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力特征(图2)如下图所示。
在悬臂卡扣装配过程中,一旦咬合成功,柔性部件就会偏转,回到其初始位置对其进行锁定,只有拉动柔性部件时才能将这两个部件分离。对环形卡扣而言,咬合效果由施加在柔性部件上的恒定载荷决定。一旦载荷消失,卡扣就会松开。扭转卡扣在锁定运动方面有所不同,两个部件之间的锁定运动是旋转的,但产生的力特征与环形和悬臂相似。
零件在不同的装配阶段产生的作用力可用于描述过程状态。图2所示的两种卡扣的力特征图具有不同的形状,可用于及时识别装配过程的完成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物体的偏转都会产生一个恒定的力,一旦部件的力消失,力就会急剧下降,当两部分锁定在一起时,力就会增大。悬臂卡扣在锁定之前,两个部件相互滑动,产生一个恒定的摩擦力,该摩擦力由于部件的材质属性造成的力载荷不同而变化。环形卡扣则不存在滑动。力信号的确切形状取决于连接部件的机械性能和卡扣类型。环形和悬臂是两个极端情况,环形卡扣是在恒定的力载荷下,而悬臂卡扣在咬合后载荷消失。
2、机器学习框架
上述分析表明,所有类型的卡扣都会产生相似但不同的装配力特征,以确认最终的卡扣状态。目前大多都是通过具体模型分析方法,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重用性有限。因此,本文定义了一个机器学习框架,该框架可以识别所有类型的卡扣的力轮廓特征。为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该框架采用了人机协作的方式来加速实验过程,生成具有高可变性和准确学习结果的数据集。
只有构建一个好的训练和测试集,才能建立一个好的分类器[2]。一个具有统计独立样本特征的训练集并不容易建立,特别是当需要通过机器人实验产生时。一方面,生成这两个程序集类示例可能无法达到使用基于数据的方法的目的,最终的样本也不可能涵盖所有情况。另一方面,人类专家虽然拥有设计和交付大量变化的实验的知识,但是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人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可变性,允许构建一个丰富的信息数据集,从而改善机器学习的效果。这一点,加上人参与装配过程所节省的大量时间,都显示了人机协作的优势。上述内容包含在图3所示的拟议的框架中,其中定义了两个离散阶段:训练和操作阶段。
训练阶段的目的是生成一个能够实时准确表征力信号的分类器。在这一阶段,装配是协作完成的,其中机器人拿着两个零件中的一个充当智能传感器,而人类则作为专家进行手动装配。在人机协作中,需要一个可以估计或测量的力,而不需要机器人的力传感器或外部的视觉系统,从而降低了成本和复杂性。论文展示了许多成功和失败的装配例子,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速度进行了演示。
3、特征选择
如图2所示,卡扣装配可以概括为在时间序列上力特征的独特表示。相比之下,不成功的情况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因力不足导致部件错位产生噪声信号,导致力上升而不出现明显的下降。卡扣组件的力信号与零件的材料和锁定机构有关。由于低频力信号在其频谱中显示的信息很少,因此基于频率的特征不被考虑。首先选择了24个特征并进行计算,以进一步评估其识别卡扣装配的能力。统计的信号特征包括信号能量、偏差度、方差、对数变换、峰度和Willison振幅等。为了避免过度拟合,降低分类器的复杂度,降低对大型训练集的要求,降低算法的复杂度。由于特征向量的初始尺寸较小,采用了一种穷举搜索子集的选择方法,具有较高的性能(精度>0.95)[3]。对于最终的特征选择,考虑了每个特征的计算复杂度。
4、实验结果
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来分析所提出的框架,并对其在两个阶段的效率进行了评估。首先介绍实验装置,然后介绍数据采集过程和实验结果。将7自由度的KUKA LWR4+机械手与三指夹持器Barret BH-8连接,并使用特制夹持器进行评估。选择了两组不同的部件(图4),代表悬臂和环形卡扣组件。在不使用外力传感器的情况下,通过KUKA力估算机制测量两个部件之间产生的装配力。
对于悬臂卡扣,插头的外接部分安装在定制的夹钳上(图5)。然后母零件被固定在一个稳定的基座上,由机器人进行自主装配。针对悬臂和环形卡扣装配都进行了分析,以评估悬臂和环形卡扣装配的选择特征。首先,根据训练阶段收集到的数据集,评估所提出的特征和训练分类器的效果。然后,应用整个框架以提高其整体效率。
收集了四个不同的数据集,其中两个是通过人机协作收集的,另外两个是在机器人自主操作时收集的。在每种情况下,都有一半的程序集成功完成装配,另一半则未能完成装配。由于零件未对准或所需力不足,会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不成功卡扣装配的情况。最后,为了测试效果,机器人装配是在四种不同的平均速度下完成的。
结果表明,在训练集相对较小的情况下,通过人机协作提取的分类器能够获得很好的识别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当整个训练集用于分类器的训练时,悬臂和环形卡扣的精度分别达到0.96和0.98。即使是训练集的一小部分,分类器的性能也非常好,在只有N=20和N=22个样本时,分类器的中值达到了0.9。另一个重要的观察结果是,当训练集规模增大时,精度异常值几乎为零,方差显著下降,显示了结果统计的显著性。
运行评估。评估了所提出的框架的整体效能,以实时接收组件装配信号。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与全训练集相似,准确度、特异性和灵敏度均衡,平均值分别为0.92、0.981和0.86。这些结果表明与整个数据集(N=60)训练的分类器性能相比,该分类器性能的相对变化较小,分别为7%、0.08%和0.14%。然而,结果会随着训练集规模的不同而变化,该训练集包含很多异常值,类似于图6所示的分类器的结果。因此,为了克服此类问题,应仔细挑选训练集,以便在成功和失败的情况下包含所有信号变化。
转换评估。这两种分类器对成功的卡扣装配信号具有很高的分类精度。对不成功信号的分类精度较低,特征值分别下降到0.673和0.715。该分类器的总体性能用平衡精度来表示,两种情况下分别为0.836和0.857。尽管分类器具有相对较好的平衡精度,但其特异度非常低,这表示不成功的装配很容易被识别为成功装配。
不可见对象的综合评价。在这一部分中,对所提出的方法用于概括不同对象的整体能力进行了评估。环形卡扣通过人机协作在数据集上训练产生的分类器,用于识别另一种环形卡扣类型的卡扣组件,在机器人自主操作下进行装配(图7)。尽管这两个对象不同,但它们有相似的咬合机制并生成相似的力配置文件。然而,不可见的物体有更严格的力学机制,并且咬合发生在较大的力振幅中,平均咬合值为45 N。在评估过程中,收集了30次咬合力剖面,每个部件有15个信号(成功和失败)。该分类器以实时方式对信号进行处理,同时信号在训练集的管理单元级别上扩展并在200ms时间窗口中采样。结果表明,对所有成功的装配部件和265个不成功的卡扣装配部件中的191个部件进行了正确的分类,平均精度达到0.8604(72.08%特异性)。同时对离线情况(全信号分类)也进行了评估。整体准确度为0.9, 15个装配失败信号中的12个(80%特异性)被识别出,所有成功卡扣装配部件信号都被识别出来。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重新训练,可以很好地推广。
该方法与通过具体模型分析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4]。该框架是与另一框架在同一个数据集中完成的。这个数据集由33个装配电连接器的力信号组成,其中9个属于成功装配的部件,而其余的属于不同类型的错误装配部件。为了评估该框架,将不同类别的不成功的数据合并在一起,将数据集拆分为一个训练集(60%)和一个测试集(40%)。用基于模型的方法得出四种不同类别的精度,结果平均精度为0.945。因为原始数据集的40%被用于验证该方法,所以无法进行绝对公平的比较,但结果显示效果相对较好。
5、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快速装配的框架。该框架在两种不同的卡扣装配下进行了测试,显示出较高的识别精度(高达0.99)。通过人机协作训练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数据集,成功和失败案例的可变性都很高。该特征集对不同的对象中进行了测试,显示它在不同的卡扣装配类型中的能力。只要对数据集进行仔细的采样,即使是很小的N=20个样本的训练集,分类器的性能也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可达精度>0.9。同时与基于模型的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显著优异性。该框架未来将在更多类型的卡扣装配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J. Ji, K.-M. Lee,and S. Zhang, “Cantilever snap-fit performance analysis for haptic evaluation,”J. Mech. Des., vol. 133, no. 12, 2011, Art. no. 121004.
[2] C. Beleites, U.Neugebauer, T. Bocklitz, C. Krafft, and J. Popp, “Sample size planning forclassification models,” Anal. Chim. Acta, vol. 760, pp. 25–33, Jan.2013.
[3] I. Guyon and A.Elisseeff, “An introduction to variable and feature selection,” J. Mach.Learn. Res., vol. 3, pp. 1157–1182, Jan. 2003.
[4] J. Huang, Y.Wang, and T. Fukuda, “Set-membership-based fault detection and isolation forrobotic assembly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IEEE Trans. Autom. Sci. Eng., vol.15, no. 1, pp. 160–171, Jan. 2018. [Online]. Available: //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7572012/
机器人公司 机器人应用 智能医疗 物联网 机器人排名 机器人企业 教育机器人 机器人开发 独角兽 消毒机器人品牌 消毒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