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研究人员利用英特尔的神经形态芯片Loihi,开发出了一种人造皮肤,使机器人能够以比人类感觉神经系统快1000倍的速度检测触觉。该系统还可以以比眨眼快10倍的速度识别物体的形状、质地和硬度。研究人员认为,这项工作可以改善人机交互,使护理机器人和自动化机器人手术等更为可行。
在研究中,NUS研究团队首先训练一个装有人造皮肤的机械手来阅读盲文,机械手将触觉数据传递给Loihi,由Loihi进行翻译,准确率超过92%,并且功耗比标准Von Neumann(冯·诺依曼)处理器低20倍。
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通过将视觉和触觉数据结合到脉冲神经网络(SNN)中,进一步提高了机器人的感知能力。为此,他们让一个机器人利用来自人造皮肤和基于事件的相机的感官输入,对装有不同量液体的各种不透明容器进行分类。研究人员也使用了相同的触觉和视觉传感器,来测试感知系统识别旋转滑移的能力,这对于稳定抓握至关重要。将触觉和视觉数据结合在一起,训练机械手使用人造皮肤和图像采集设备对容器进行分类,并将数据发送到GPU和Loihi,演示了通过尖峰神经网络将基于事件的视觉和触摸相结合,使该系统比单独使用视觉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10%。
研究人员还发现,Loihi处理传感数据的速度比性能最佳的GPU高21%,而功耗却降低了45倍。研究人员在近日的《机器人学:科学与系统(Robotics: Science andSystems)》上发表了他们的发现。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的助理教授Harold Soh表示:“我们对这些研究结果感到兴奋。这表明神经拟态系统有希望结合多传感器,解决机器人感知能力难题。这让我们朝着制造节能而且值得信赖的机器人又迈出了一步,这种机器人能够在意外情况下迅速、恰当地做出反应。”
1高性能减速器;2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3智能控制器;4智能一体化关节;5新型传感器;6智能末端执行器
机器人心灵感应和类似技术将使机器人在更广泛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使用我们的机器人遥动系统收集大规模数据,以教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自主行动和适应
送餐机器人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技术瓶颈,在送餐过程中循迹路径偏差,人机交互功能不够智能化等问题,循迹过程中路径稳定性和障碍物识别可靠性
哈工大HIT-III机器人能完成上,下斜坡等动作;THBIP-II身高 0.75m,具有 24 个自由度;Walker机器人能完成上,下台阶等动作;铁大CyberOne 13 个关节和21个自由度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采用智能驾驶摄像头与Autopilot 算法,内置 FSD 芯片,能够识别周 围物理环境的高频特征并进行立体渲染,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
电机驱动上擎天柱拥有 2.3KWH,52V 电压的电池组;28个定制关节驱动器,6种关节驱动;采用仿生思维将机器人膝关节构造成四连推杆结构
CyberOne(小米动力)身高177体重52自由度21最大负荷1.5成本70万人民币;Optimus身高172体重73自由度50最大负荷9成本2万美元
1政策扶持: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2社会因素:劳动供给减少,人口老龄化和人工成本走高;3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有望拉动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量
可使用半导体器件或将符合欧姆定律的电阻性元件封装在半导体器件管壳内制成的发热元件作为热源,避免半导体器件的导通角对功率计算的影响
传感器是机器人具有类人知觉与反应能力的基础,可分为用于测量智能机器人自身状态的内部传感器和用于测量与机器人作业相关的外部因素的外部传感器
芯片主要负责机器人作业的数据计算和指令下达;控制器主要负责发布和传递动作指令;伺服舵机主要用于驱动机器人的关节;减速器主要安装在机器人关节处
SLAM是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主要用于解决机器人在 实际环境中的定位与运动导航问题;云平台为机器人提供更大的信息存储空间和 超强的计算能力